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下“绣花功夫”建和美乡村 投入的绣花功夫是“小成本” 正文

下“绣花功夫”建和美乡村 投入的绣花功夫是“小成本”

时间:2024-06-01 08:37:03 来源:网络整理编辑:娱乐

核心提示

和美乡村应该如何建?从修好一条路、改好一户厕所、建好一座花园、解决一个烦恼出发,这是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法寺镇梅均村的选择。这种在当地被称作“微创手术”的办法,投入的是“小成本”,下的是“绣花功夫”, bet365官网【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

和美乡村应该如何建 ?从修好一条路、绣花功夫改好一户厕所 、下建乡村建好一座花园 、和美bet365官网【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解决一个烦恼出发,绣花功夫这是下建乡村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法寺镇梅均村的选择 。这种在当地被称作“微创手术”的和美办法,投入的绣花功夫是“小成本”,下的下建乡村是“绣花功夫” ,收获的和美却是村民与日俱增的幸福感。

下“绣花功夫”建和美乡村 投入的绣花功夫是“小成本”

从“同围一张桌、绣花功夫同坐一条凳、下建乡村同聊一席话”的和美“塆组群众会”做起,这是绣花功夫麻城市顺河镇八大畈村的做法。在“点子群众出、下建乡村方案集体定、和美材料就地取、用工当地找”的探索实践中  ,人心齐了 ,村民对村子的美好期待得以迅速从理想照进现实 。

下“绣花功夫”建和美乡村 投入的绣花功夫是“小成本”

从依靠自然资源卖“现成的风景”,转变为把大别山的山乡生活打造成人们心中的“乡愁”,这是罗田县的尝试 。当老房子、老民俗等沉睡资源被唤醒、盘活 ,当一座座村庄找回曾属于它们的诗意 ,“罗田 ,一见如故乡”的口号在更多人面前被自信地叫响 。

下“绣花功夫”建和美乡村 投入的绣花功夫是“小成本”

面对建设和美乡村的bet365官网【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时代课题 ,近年来 ,黄冈市各地书写着自己的答案。在这份特别的“黄冈答卷”上,一幅“村庄美、产业强、农民富 、乡风正”的和美乡村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化“问题账单”为“美丽清单”——

宜居村庄从细微处建起

初冬时节 ,梅均村的清晨已泛起阵阵凉意 。公路保洁员梅寿彦驾驶着洒水车 ,准备将村里的道路都冲洗一遍 ,同时还不忘给道路沿线的绿植浇上水。村民梅祥贵正要出门办事 ,走在这洗刷后更显洁净的马路上 ,颇为自豪地说 :“修这条路用上了我家的承包地 ,能给村里修路作点贡献,我觉得值 。”

路,曾是梅均村村民心中共同的痛 。过去,村里只有一条坑洼不平的泥土路 ,晴天满眼尘 、雨天满脚泥。据村中老人梅菊芳回忆 ,村子虽然距城区不到两公里,但因前有磨盘山,后有黄泥湖,村民进城要“先走到黄金湖坝 ,再绕至郭任十六垸 ,一路三回九转,还要过桥”。而近年来 ,大法寺镇对镇内公路提质升级 ,一条条“四好农村路”通到了垸场、田间地头、产业基地 ,也拉近了村与城的距离。除了“客车开到家门口”带来的便利 ,梅菊芳对公路沿线的候车亭、公厕、利用闲置空间打造的文化带也赞不绝口 。她形容道  :“我们出门就像逛公园!”

一锹一铲 、一瓦一砖、一点一滴……当一个个小烦恼、小问题被解决 ,身边的变化开始发生在黄冈各地 。

在黄州区路口镇祠岗村,村民投工投劳,铺设道路 、治理水沟、整治旱厕。祠岗村14组组长王志明说:“塆里乱搭乱建 、乱堆乱放的现象都改变了  ,连常年在外的村民都表示愿意回来 ,把破烂房子改造一下 。”

浠水县关口镇华咀村3组村民李建平也见证了塆里一天天干净整洁起来。“通组的柏油马路宽阔平坦 ,塆中家家户户门前也都通了硬化路。以前破烂的猪圈 、牛棚、旱厕拆除改造后  ,成了小菜园、小果园 、小花园……”他告诉记者 ,起初也有一些乡亲兴致不高 ,但看到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环境整治的成果后,从“观望”化为了“行动”,参与到村塆改造、景观塘建设、河道清理美化等工作中。有人还发挥创意 ,把自家的小菜园打造成了小景观。

据了解,从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到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再到全域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目前,黄冈全市已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村、86个省级生态乡镇、624个省级生态村 。

从“要我整治”变“我要整治”——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哪有时间搞什么环境治理?”在麻城市顺河镇八大畈村 ,这曾是不少村民最初对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的真实想法 。“不怪大家这样想 。”有人分析原因:“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 ,留守的人群以老人、孩子 、妇女居多 。大家既要干农活又要料理家务,空闲时间可能会看电视、刷短视频、走走亲戚 。村里环境的确有点脏乱,老旧房子废弃  、杂草丛生 、垃圾乱扔……但这么多年都是如此。问题越多 、时间越久,越让人觉得靠自己去改变太难 ,所以很难有动力 。”

虽然面临的困难不少,但八大畈村依然做到了“改头换面” 。今天走进这座村庄 ,你会发现这里山清水秀 、屋舍俨然,整个村庄整洁有序 ,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

“我是在参加塆组会后  ,第一次听说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 ,挺被触动的 。”八大畈村董家洼塆村民刘志超透露,在一次次的交流中 ,镇村两级干部为村民展示了为村庄设计的建设图纸,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 ,在目睹刘世成、董守明、刘明安几位党员主动带头拆除他们家的老旧房屋、旱厕和牛栏猪圈的行动后 ,大家更受感染,有人提出捐款 ,有人主动捐出宅基地给村子建广场,有人将旧屋拆除后的青砖 、条石  ,家里保存的水缸 、石磙 、石磨等捐献出来,用于微景观打造,有人出力流汗 ,自发参与塆组改造建设……村民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大家发现 ,改变村庄环境原来也没那么难  。

对于怎么发动群众建设村庄 ,红安县八里湾镇党委书记陈昶介绍,单是在卓旺山村曾八塆,他就在3个月内进村入户不下30次 ,与村民坐在一条板凳上议事 、画图纸 、拿方案 ,为村子筹措资金,带头捐款;等改造村容村貌的计划付诸实施后 ,他多次检查工程建设质量,让承诺给村民的方案原样落地 。当村庄的变化展示在村民面前时,大家的心气更旺了 ,连那些离家多年、只是在网上看到家乡“新面貌”的游子,也纷纷表示  ,希望为“共同缔造”贡献一份力量  。“村庄变美 ,住得舒服 ,神清气爽,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出点钱我心甘情愿。”村民曾宪迪感慨道  。

据介绍 ,目前 ,黄冈市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自然村塆达1.46万个 ,占比41.8%;全市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的村有135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3.95%;今年全市4.3万农户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新建改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9.8% ,完成293个村农村环境和29条农村黑臭水体的整治任务 。

以“景色美”带动“村庄美”——

打造让城里人向往的乡村

自从结婚后到浠水县县城定居 ,罗田县骆驼坳镇学堂村村民叶丽枝就不太爱回娘家。学堂村有“罗田第一大村”之称,这里临近燕儿谷景区,自然风光优美,但叶丽枝看到的 ,是村子面积大、垸落散 、人口多,这里一片菜地 ,那里一处厕所 ,垃圾到处都是,没地方玩 ,沿路也不好看 。

“没想到今年说变就变,变得我都认不得了 。”这次回村 ,叶丽枝惊喜地发现,一些人家拆掉围墙,给行人让出了通道;脏臭的旱厕不见踪影,岸边、塘边 、路边、屋里屋外都很干净;文化长廊为村子增添了韵味 ,墙绘生动形象  。“我们这个大村终于有了大村的样子。”叶丽枝决定以后多带孩子回村住住。

“景区高大上,村庄脏乱差。”这是不少靠旅游吃饭的地方的通病 。认识到“卖景观”不如“卖生活”“卖乡愁”“卖诗意栖居和人文体验”,近年来,罗田喊出“一见如故乡”的口号,就是希望将当地打造成体验大别山山乡生活的旅游目的地,让村民与游客共享和美乡村建设的成果 。

在三里畈镇新铺村苍葭冲,靠着大家共谋共建、共管共评,一改往日破旧凋敝的形象 ,并通过挖掘沉睡的文化资源,打响了“荆楚家学第一村”的名声 ,来自全国各地的观光游客和研学团队络绎不绝。村民邱爱萍坐在家中经营起民宿,当上了老板娘;村民雷锦环在整修好的老宅中办起拓印树叶的体验小院;村民丰芸在苍葭书院教授传统礼仪……农文旅产业融合 ,村民的腰包鼓了 ,日子美了  。

从“脏乱差、出行难 、发展难”的偏僻村落 ,华丽转身为网红打卡地的,还有团风县牛车河水库周边的村庄 。牛车河水库被誉为“鄂东千岛湖”,但周边村庄曾存在污水乱排放、房屋乱搭乱建等问题 。近年来 ,当地打破地域界限 ,一体化规划水库沿线总路咀镇 、贾庙乡 、杜皮乡三个乡镇七个行政村,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 。目前  ,三个乡镇均配套建设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治理一体化设施;建成25公里产业路 、1座跨库桥以及配套基础设施 ,断头路、瓶颈路被彻底打通 ,形成“处处是风景、塆塆有特色”的美丽乡村新格局。

总路咀镇白坳村村民陈盛退伍后,原本可以在企业工作,但越来越美的家乡让他看到了更广阔的前景 。回村经营农家乐的他,日常爱好摩托骑行  。当他将自己沿着环牛车河水库“彩虹”公路骑行的视频发到网上后 ,引来了各地网友的赞叹。

“不少人说非常羡慕我们的生活状态  。”陈盛说:“我还想拍更多的视频 ,让大家感受我们农村的幸福生活 。”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凌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