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仰望苍穹(读书有味) 二者的穹读作用互为补充

[热点] 时间:2024-06-01 12:04:59 来源:遮天盖地网 作者:探索 点击:112次

  从2018年我的文字望苍味第一本散文集出版至今 ,我参加过大大小小数十场读书会 。中仰在这些读书会的穹读ag电竞俱乐部公司【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现场,无一例外地会有读者问 :你是文字望苍味如何成为一个“作家”的?

  我能理解提问者的好奇,因为我是中仰个专业“混”菜市场十七年的小贩 。当“作家”二字无巧不巧地糅合在我的穹读身上 ,产生了两种效果。文字望苍味一种是中仰感叹:哇 !菜市场卖百货的穹读三道贩子竟然出书了 !一种是文字望苍味猜疑:咦 ?菜市场卖小百货的人还能出书?

在文字中仰望苍穹(读书有味) 二者的穹读作用互为补充

  说实话 ,“作家”的中仰头衔于我这样随性地“混”在菜市场的人而言  ,并无太大意义 。穹读做小贩的文字望苍味收益支撑了我的生活  ,写文章的中仰愉悦丰富了我的闲暇时光,二者的穹读作用互为补充。我能用相对顺畅的文字记录身边平凡人的故事,还是源于儿时一些无意间堆积起来的阅读基础。

在文字中仰望苍穹(读书有味) 二者的穹读作用互为补充

  我的阅读始于童年 。在江苏蔡家庄村 ,我的ag电竞俱乐部公司【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养父开了一间磨坊 ,磨坊里请了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帮工 ,我叫他“石大大”。为了方便石大大休息,我爷爷把原先堆放杂物的西厢房腾了出来,给石大大搭了一张简易床。石大大个子不高,斯斯文文,蓝大褂子的口袋里常常揣着一本书。

在文字中仰望苍穹(读书有味) 二者的穹读作用互为补充

  厢房没有门,小孩子能随便进出 ,摆在枕头边的书很容易就落入了我的眼帘。记不清是哪一天拿到的第一本书  、哪一本书 ,反正尝到了阅读的乐趣后,我就一头扎了进去 。石大大的书不定期更换 ,有《故事会》《今古传奇》,也有《红楼梦》《聊斋志异》《七剑下天山》《天龙八部》……新新旧旧 ,五花八门 。

  上世纪80年代的苏中农村 ,小学生之间流行的多是小人书,我能连续不断地读到期刊和厚墩墩的小说 ,全托石大大的福 。十一二岁的我,差不多读四五年级吧 ,结构稍微复杂的字都不认识 ,懒得查字典 ,就生吞活剥地往前读 。傍晚  ,我从学校放学,匆匆忙忙写完作业 ,立刻去石大大的床头翻找书 ,骑在门槛上,一直看到奶奶点起油灯。星期天,大人们下地干活去了,院子里静悄悄的 。狗趴在墙边懒懒地打着瞌睡,我捧着一本书在门前的水杉树下,一坐半天 。阳光穿过水杉树叶细密的缝隙 ,掉在我的脚下,麻雀在我的头顶叽叽喳喳。偶尔抬起头,蓝蓝的天上,云朵白白胖胖  。世界又明亮又美丽 ,又温暖又动人。

  职高毕业后,我嫁到浙东山区 。结婚时一切从简,房间里的桌子柜子早被婆家人用得旧旧的 。其中一只镶了厚玻璃的书柜里存放了几十本书,也是旧的 ,有《青年文摘》,有古龙的武侠小说,还有裁剪和农业方面的工具书 。当时的我 ,初来异乡,迷茫且不安,那叠年代悠久的《青年文摘》居然成了我的床头书 。丈夫在市区上班 ,一星期回来一次,我与公公婆婆住一个屋檐下  。吃了晚饭 ,我默默钻进房间里 ,追两集电视连续剧后,再拧亮台灯,在昏黄的灯光下看一会儿《青年文摘》  。关了灯,房间空荡荡的 ,我的呼吸清晰可闻。天亮了,我骑车穿过窄窄的弄堂去街上 。后来 ,我在菜市场小区租了一间月租四百元的门面房,卖日用杂货。

  白天结束 ,黑夜续上。远离父母亲人的日子如同《青年文摘》泛黄的页面 ,一天 ,一天  ,平平展展地摊开了 。

  2005年,我的儿子出生。再一年后 ,一个初夏的凌晨,我把因怀孕而关张的杂货店里的几大箱子积压物品整理归拢,拉到小镇菜市场边的马路牙子上甩卖。往后四年,我的生活乏善可陈  ,一年到头只干两件事 :上午摆摊卖货,下午带孩子  。

  我的写作(姑且叫写作吧)和我的阅读一样,是误打误撞  ,经不起推敲 。孩子送进了幼儿园,午后的时间正好空出来了 ,我正好买了台两千六百元的组装电脑 ,申请了个新QQ号 。这“正好”莫名其妙地促成了我在网络世界的信笔涂鸦 。

  当时写了些什么呢 ?都是些没头没脑的句子 、段落、二三百字的短文 ,花啊,树啊,风啊,雨啊 ,云啊,月啊,天啊 ,地啊 ,怎么矫情怎么来,一派酸文假醋的把式。

  那样的文字有水平吗 ?有意义吗?

  肯定没水平,但有意义 !因为我发现写东西的过程中,那些长久徘徊在心头的烦恼与辛酸都烟消云散了。我不难过,不痛苦,不抑郁了 。

  我不紧不慢地写了好几年 ,篇幅越写越长 ,从自己的童年往事、日常见闻写起 ,菜市场人来人往 ,有些也成了我笔下的主人公 。除了几个外地的网友 ,没有人知道我在写东西。我像只呆头呆脑的土拨鼠,在老宅那一点点属于自己的角落,窸窸窣窣地打着洞。

  我正式的阅读应该开始在2017年 。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出版前,一位姓谢的老师约见我 。他肯定了我文字的同时,也要求我展开针对性的阅读 。汪曾祺和李娟的散文集是他首批的推荐。谢老师宽厚真诚 ,对后辈不吝关爱,多有提携 。直到现在 ,他只要觉得哪一本书适合我读 ,就会通过微信告知我 。

  说实在的 ,我从无文学野心,三本散文集的出版都不在我的计划中 。人在他乡,无所依靠 ,需要某种精神支撑 ,鼓舞自己,把自己填满 。否则,怎么站得住 、挺得直。写作于我,是出口,是陪伴。我在文字中仰望苍穹 ,感受时空无限的延伸 。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7日 08 版)

(责编 :唐宋、温璐)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